幾天前,從自己一直在追蹤的廣播裡得知這個平台的存在,當下就決定使用看看,對於自己正在學的語言或許很有幫助。
自己開始寫幾篇文章、看了更多篇他人分享的文章後,大概漸漸的熟悉這個平台的運作方式。或許是剛開始創建的關係,文章數量跟使用者都還沒有特別多,同個語言內可以常看到一些熟悉的、比較踴躍發言或協助他人改正的使用者。每篇文章大多都會有人回應、而大部分的留言也都出乎意料的友善,跟許多已經成熟的社群媒體的風氣很不一樣,覺得這樣的環境很珍貴。
在我瀏覽到的其中一篇英文書寫中,作者提出是否也可以用自己的母語書寫的疑問,或許是自己正在學習的語言很難找到相對應可閱讀的文章?我也不確定自己母語書寫的文字適不適合這個平台,但想作為實驗試試看,希望大家點進來不會有種受騙的感覺。如果有其他人也想使用自己的母語書寫,或許也可以像這樣在前面加個備註,以免其他朋友走錯。
—
對於使用自己的母語書寫,我一直有種很特殊的情感,好像用中文無論是打字或者寫字,都有種真正能觸及事實的感覺。在書寫的過程中,比話語的方式更能貼近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。中文閱讀也有類似的狀態,自己閱讀原文是中文的散文或小說,有種更細緻深入的情感,有時候外語翻譯到中文的文字就少了些能帶入的空間,或許也跟翻譯的品質有關,許多時候甚至可以從翻譯裡看到英文的文法,可以直接猜出英文是怎麼寫的,讀起來就有種彆扭的感覺,很希望能直接看到原文怎麼寫的。這個主題可能也可以之後找個時間再來討論。
大概從十九歲開始,我開始訓練自己有一個固定的寫日記習慣,為了事後整理方便,都固定使用電腦打字的方式,大概累積到大學畢業後,也累積了二十多萬字,自己印成厚厚的上下冊兩本書。當然裡面的文字是不具有什麼文學價值的,單純只是作為訓練自已敘事能力的方式。我自認一直以來是個敘事比較沒有結構的人,需要用文字來統整自己的思緒、也幫助我檢查是否有完整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事情。
留學到了國外,才重新去審視自已一直以來習以為常的這個語言,他跟其他語言的不同,而如何去定義他、說明他。發現真的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,每個詞在句子中的位置、哪個詞是用來修飾哪個主語,或許真的要專攻語言學、漢學、中文系等等的專業的人才有辦法說明。也因為自己正在學德文,偶爾會遇到一些願意交換語言的夥伴,才開始想學習羅馬拼音的念頭。我們從小學習的注音符號系統,對於不熟系的人來說就是另一個需要花精力記憶的系統,像是日文裡的五十音,民國初年在設計這款讀音系統時也是參考日本假名的方式創造的。
或許這篇心得也不算是什麼很有結構的文章,但是能跟大家稍微用中文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,也是很享受的一件事。
祝好